從人民北路轉進東西向的興業弄,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條雖不寬敞但秩序井然的道路:一輛輛非機動車整齊停放在路北側劃定的停放區域里,一家家商鋪門前占道經營現象少了,道路通暢而潔凈。幾個月前,這里還是另一副模樣。“以前這條路上擠滿賣菜的小攤,不要說汽車難開,就連人都難走,垃圾也多。”家住人民新村的施阿婆告訴記者,經過今年上半年的整治,道路通暢了,“心情都舒暢了”。 興業弄的變化,是我市在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打好主動仗、敢啃硬骨頭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全市上下圍繞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各項目標要求,著力在解決創建難點上下功夫,在厚植群眾基礎上做文章,持續提升整座城市的文明品質。 ■以“繡花”功夫解決創建難點 市財政局、國資辦是負責興業弄的路長單位。“剛知道我們要負責興業弄的時候,心里‘咯噔’一下,這是城區出了名的‘老大難’。”市國資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任務重、難點多,但市國資辦從上到下沒有畏難情緒,大家一致認為要從細節抓起,把這塊“硬骨頭”一點點啃下來。 4月,市國資辦多次組織人員,對興業弄進行詳細摸底調查。當月底,市國資辦牽頭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興業弄路段管理協調會,邀請市文明辦、公安局、城管局等8家單位一起破解難題,形成了增設興業菜場廁所無障礙設施等建議,制定了拆除興業弄北側綠化帶、新建停車位等措施。隨后,多家單位共同發力,攻堅克難,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力整治,興業弄整體環境大為改觀。 在文明城市創建中,城市街道無疑是主戰場。一座城市文明程度高不高,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看大街小巷是否整潔靚麗、城市管理是否秩序井然。實施路長制,全面加強路面管理,是打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攻堅戰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今年以來,我市不斷深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路長制工作,明確全市110家單位擔任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各路段路長單位,開發路長制工作APP,協調解決日常發現反映的各項創建問題。路長單位負責每天組織志愿者上路段巡查,發現不文明行為及時勸阻和開展文明引導,做好沿街店鋪入戶宣傳,努力彌補短板、打造亮點,推動了大街小巷的“無縫隙、全覆蓋”管理。 城市的文明,不僅體現在整潔有序的街道、和諧優美的環境等“面子”上,更體現在向上向善的城市風氣、文明有禮的市民素質等“里子”上。如何更好地引導城市風氣,進一步提升市民素質?答案也許就藏在那些“細微之處”。走進城廂鎮德興一村,幾個設置在綠化帶旁的公共晾曬區頗為“吸睛”。每個晾曬區都設有不銹鋼管焊接而成的晾曬架,晾曬架旁的“晾曬文明公約”木牌上,寫明了晾曬時的注意事項。“德興一村是無物業小區,以前小區里亂晾曬的情況比較普遍,天氣好的時候,公共區域里橫七豎八拉著的都是晾衣繩。”德興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市里大力推行“太倉文明365”市民文明公約,其中有一條就是杜絕小區亂晾曬現象。“堵不如疏,我們就想,是不是可以設置一些公共晾曬區?這個方案得到了居民們的普遍支持。如今,居民晾曬方便了,小區環境也美多了。”這位工作人員說。 14條市民文明公約,條條從細節著眼,向文明靠攏。為使市民文明公約深入人心,7月開始,我市全面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夏季百日提升’專項行動”,通過系列主題宣傳、教育、整治活動,引導市民爭當“太倉文明365”的示范者、宣傳者和踐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