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倉港碼頭,我們看到了繁忙的貨運場景,以及越開越多的新航線。之所以有這樣紅火的景象,主要得益于當地大量企業的轉型升級。9月4日20時許,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報道了“太倉的加減法”。 《經濟半小時》欄目的獨特品質——“觀經濟大勢、知民生冷暖”,使得欄目擁有以經濟界中高層管理決策人士與技術服務階層為主體的穩定的收視群體。 近段時間,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面對國際市場的中國制造,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有人認為,面對貿易摩擦、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諸多不利因素,中國制造正在喪失活力。真實情況究竟如何?8月21日《經濟半小時》記者抵達太倉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調查。調查期間,本報記者協助宣傳部等相關單位積極配合,借助長期報道太倉經濟、熟悉太倉產業的優勢,協助《經濟半小時》記者,從太倉1萬多家企業中篩選“太倉的加減法”元素,介紹利泰這個百年品牌重新煥發活力,講述駿偉塑膠制品、瑞鐵機床、聯合汽車電子等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異軍突起,分享潤邦卡哥特科投資上億元用于開發制造新能源、自動化集裝箱起重機以及太倉港航線日益加密等亮點,撰寫《動能轉換催生轉型升級樣板》一文提供借鑒。 在互動交流中,《經濟半小時》記者對太倉的產業轉型升級實踐越來越明晰。正如他們在報道時所說,太倉的產業轉型升級實踐說明,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區域發展之路才會越走越寬,產業發展才能繼續揚帆遠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