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尾海頭的太倉,有著美麗的沿江岸線,而這一切卻被不法分子盯上了。去年8月,市公安局接公安部督辦線索:江蘇南通籍男子趙某可能涉嫌在長江太倉段非法采砂。我市警方高度重視,第一時間成立專案組,并會同蘇州長航分局、蘇州市公安局環食藥支隊協同辦案。負責此案的治安大隊二中隊副中隊長姚楓向記者介紹,未依據有關規定取得相關許可證,在河道管理范圍內采砂,情節嚴重的,以非法采礦罪定罪處罰。這是太倉警方首次辦理此類案件。 ■從陸地轉向江面,辦案難度翻了一倍 且不說首次辦理非法采礦案件無經驗可循,常年在陸上辦案的民警首次轉向江面,沒有監控、沒有卡口,船只一旦離港便難覓蹤跡,辦案難度翻了一倍。 “追蹤江面可疑船只的路行不通,只能另辟蹊徑。”姚楓告訴記者,“非法采砂一般都有組織有分工,必然有一些‘頭目’在岸上指揮。”姚楓說,這些犯罪分子警惕性極高,行蹤不定。 姚楓告訴記者,非法采砂交易金額較大,資金往來必有痕跡可循。專案組立即調取了幾名“首腦”的銀行賬號,發現賬戶交易過于頻繁,資金流較大,與其對外宣稱的職業明顯不符。這些非法采砂的犯罪分子具有很強的反偵查能力,但是經過兩個月不分晝夜地細心分析梳理,600多萬條資金流轉信息被警方一一排摸出來,并以此為突破口,確定了這一非法采砂團伙主要成員以及吸砂、運砂、銷砂、收砂等各個環節。 ■江上抓捕再難,不法分子也“插翅難逃” 今年3月,整個團伙的架構、作案手段已經明朗,積累的證據也逐步形成扎實的證據鏈條,抓捕條件成熟。但當時江面情況不穩定,抓捕風險極大。且涉案人員多為船民,分布在太倉、常熟、崇明、海門等長江兩岸,在岸上沒有固定住所,給專案組調查取證、嫌疑人抓捕帶來了很大難度。 為確保主要涉案人員一次性抓捕成功,專案組提前分赴海門、南通等多地潛伏。3月28日,主要涉案人員全部進入視線,指揮部一聲令下,一舉抓獲幕后主謀趙某及財務韓某,調度范某、王某等30余名主犯。“當時,所有警力都在凌晨三四點出動抓捕,江面風大視線不佳,但再難也不能讓他們跑了。”姚楓說。后根據審查線索,又抓獲8艘吸砂船船主,自此團伙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到案。最終該案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共48人,查獲涉案金額達4000余萬元。 記者了解到,本次非法采礦案件得以偵破,大數據也幫了忙。近年來破壞長江環境資源的案件不斷增多,市公安部門洞察了這一趨勢,為夯實基礎工作,自2016年起會同邊防派出所啟動了長江太倉段船只、人員基礎信息采集和建檔工作,對停留在瀏河閘口內的采砂船建立了一船一檔。在該案偵查初期,專案組對團伙主要成員資金往來情況與采砂船檔案信息進行了交叉比對,發現涉案的9艘采砂船中有6艘船只和船主信息已登記在冊,為下一步偵查提供了有效的基礎數據支撐。 該案是我市公安部門參與偵破的首起“既大又長”長江非法采礦案,為之后的“大兵團作戰”、水資源環境污染案等偵辦積累了寶貴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