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璜涇鎮永樂村村委會不遠的禹博化纖,兩臺大型高速紡機器正在拆裝,老板張耀興忙前忙后準備騰出廠房。即將離開奮斗了20年的“陣地”,張耀興也有很多不舍。 張耀興是一名老黨員,2002年在璜涇鎮黨委、鎮政府提出的農村黨員、干部“帶頭創業致富、帶領群眾創業致富”的“雙帶”政策的鼓勵下,他在永樂村剛剛落成的“工業園”開啟了創業之路。說是工業園,其實就是原村辦企業——窯廠等一片區域。“那個時候,村里幫忙平整了土地,鋪上了砂石路,這里臨鎮靠街,是塊寶地。”張耀興回憶說,很快他的廠房建起來了,設備進場了,機器轉起來了。小有起色的加彈廠很快吸引了一大批敢闖敢試的創業者在此“起航”。伴隨著訂單量的增大,禹博化纖規模不斷擴大,小機器換成了高速紡,永樂村這片“工業區”用千絲萬縷編織出一個加彈絲產能龐大的生產基地,高峰期近200家企業在此運轉,使得地方民企迎來發展的高潮期。 “時代變了,我們的確有點跟不上了。”張耀興無奈地笑了笑,這里的企業“土生土長”,都是“家庭作坊”的模式,曾經讓上百個家庭發家致富,但小而散、效益低,已經不適應現代集約的工業發展方式。“當村書記三番五次上門解讀政策,我也明白,一味堅持并不明智。”張耀興說,蘇南走在全國轉型升級的前列,此次拆遷是為了讓這片土地得到更高效的利用。“當年我們享受了政策紅利,這回應該響應號召。”張耀興作為黨員,第一個在同意書上簽了字。 張耀興的帶動給永樂村拆遷工作起了一個好頭。130多家企業、200畝地,生產經營近30年,“騰籠換鳥”是一個巨大而艱難的工程。黨員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永樂村兩委黨員干部掛鉤企業,成立7個“攻堅克難”專項行動小組,副職干部任組長,帶領年輕干部以“7×24”的工作方式走訪、溝通。少的走訪五六次,多的要上門數十次才能簽下拆遷協議。永樂村的“攻堅克難”小組每周定期開展走訪、告知、商談、評估工作,以集中力量、從嚴從細、先易后難的方式全面推進。通過黨員簽約的案例加以宣傳引導,越來越多的企業主放下心防同意拆遷。目前已有120多家企業簽訂了拆遷協議,拆遷工作逐步進行,僅7家企業仍在商談中。 拆,是為了更好地建。永樂村書記朱雪琴介紹,拆遷后,將由全鎮13村抱團開發利用,原地打造高標準廠房群,轉變傳統發展方式,引進新興產業企業,助推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村集體經濟,為鎮區高質量發展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