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現有的300多萬農民中,80%以上已進城務工,他們的勞動時間、謀生手段都已不在農業身上,雖有承包土地,卻不可能精心耕種。這種情況造成農村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雙重浪費。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推進土地使用權的改革,積極探索以土地承包權入股、轉讓、轉包、互換、合作,實現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確保農民土地的收益權。 ◤自2002年1月蘇州市建立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以來,目前全市共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77家,入社農戶28萬戶,入股土地69萬畝。 上個世紀80年代,以蘇州為代表的蘇南地區因為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創了中國經濟的“蘇南模式”。從本世紀初開始,精明的蘇州人又在這片土地上進行一場全新的試驗,推行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 用江蘇省蘇州市市長閻立的話說,這是一場將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股份,帶動人力、資本、資源等生產要素合理配置的創新。正是這樣的創新改革,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讓一樣的土地,創造了不一樣的財富。 據統計,自2002年1月蘇州市建立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以來,目前全市共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77家,入社農戶28.89萬戶,入股土地69.99萬畝。 577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 吳中區胥口鎮位于蘇州市西郊的太湖之濱,因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宰相伍子胥而得名,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素有“錦繡江南、魚米之鄉”之美譽。2002年1月8日,江蘇省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胥口鎮成立。全鎮800多家農戶以1360畝承包地、自留地折價入股,成為了合作社的股東。入股的土地由鎮里統一規劃、儲備和開發,入股農戶每年享有土地分紅,個人股權不但可以繼承,還可以饋贈與轉讓。 在胥口鎮香山村,村民呂銀興拿著股權證告訴記者,當年家里3.64畝地入股合作社后,第一年每畝分紅400元,第二年分紅480元,此后每年都在增加。去年,每畝地拿了將近800元的分紅”。 老呂家里共有5口人,老夫妻倆、兒子兒媳和一個10歲大的孫子。以前,老呂一直是在家務農,三畝多地全部種水稻和油菜。他告訴記者:“過去種田真是什么也不賺,收成好的話,每畝地每年只能收獲1000斤左右的稻子,毛收入是600元;不算人力成本,除去農藥、化肥等費用外,一年一畝地的凈收入絕不超過200元,而一旦農忙的時候是全家出動,人工費沒法算,F在可好了,坐在家里分紅。” 對老呂用土地入股后的感覺,蘇州市委副書記徐建明是這樣評價的:“農村只要有幾畝地,一家人就得長年累月侍弄它,農民的腿腳和心思就無法從泥里拔出來,但這種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既無法實現規模經營,也搞不出高效農業。” 目前,我國農村最根本的矛盾,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嚴重失配。對于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農村一家一戶少的有幾畝地,多的不過十幾畝地,生產經營規模過小,嚴重制約農業效益的提高。閻立此前在接受中央電視臺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土地股份合作社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保障農民權益和農業持續發展的一種體制創新。 吳中區委副書記孫卓對此也深有感受。他對記者說,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已成了制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大難題。農民在吃盡苦頭之后,逐步認識到聯合起來組織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適應市場經濟、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也是實現資源集聚高效利用的最佳選擇。對此,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夏鳴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說,改革開放初期實行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曾經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改善了億萬農民的生活。但在改革開放30年后生產力水平高度提升的今天,這種傳統資源配置狀況已經不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甚至逐漸成為一種束縛。現在農村的普遍情況是,一戶3畝~5畝承包地、8分~9分宅基地。這種傳統、單體、分散的耕作和居住方式,資源占用多,投入成本高,產出效益低。單純從經濟角度抽象分析,極為寶貴的耕地資源在宏觀經濟運行中竟然呈現出負效益。目前,一戶種3畝~5畝地,耕地近乎屬于負效資源,政府必須補貼;假如一戶種30畝~50畝地,耕地大體屬于常效資源,當可自我平衡;設想一戶如果種300畝~500畝地,耕地就會成為高效資源。 據統計,蘇州市現有的300多萬農民中,80%以上已進城務工。如今,在蘇南等工業化發達地區,農民幾乎全成了“兼職農民”,雖都還是農民身份,但他們的勞動時間、謀生手段都已不在農業身上,雖有承包土地,卻不可能精心耕種。 蘇州市委農辦負責同志說,這種情況造成農村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雙重浪費,如不及時改變這種狀況,即使能夠保住18億畝耕地,國家的糧食安全及農產品供應仍然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推進土地使用權的改革,積極探索以土地承包權入股、轉讓、轉包、互換、合作,實現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確保農民土地的收益權。 近年來,蘇州市在堅持自愿、積極、穩妥的原則下,不斷規范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社。各合作社在制定章程時,都廣泛征求意見,反復修改章程,然后再提交社員大會或社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章程一般都明確了建社的目的、經濟性質、經營范圍、股權設置、社員資格、社員的權利和義務、組織機構及其職能、財務管理與收益分配、附則等內容,為合作社的組建和規范運作起到了保障作用。 吳中區橫涇街道上林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全國第一家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據合作社法人代表周建萍介紹,以往農民自行擬定合同,由于缺乏專業知識,難免有漏掉的條款,或者文本不清晰。比如,在土地的租賃日期上,是從使用土地的那天算起,還是從簽下合同的那天算起,以往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周建萍說,現在有了規范的合同,一方面可以規避很多由類似細節引發的糾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雙方出現矛盾時,有據可依。 目前,上林村土地股份合組社的3020畝土地,全部用上了規范合同。村民鈕金男說,有規范的合同,我們更放心了!他家里入股合作社的2.91畝土地,今年的分紅有望漲到每畝900元。 2009年11月26日,江蘇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江蘇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在國家承認的專業合作社之外,突破性地給予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以合作社法人地位,開全國先河。 28萬入社農戶,讓耕地多了一道保護屏障 “蘇湖熟,天下足”。蘇州,作為農耕時代的“天下糧倉”,當進入城市化、工業化中后期,如何讓“天下糧倉”不被“世界工廠”所取代,如何讓田園風光永不消失,這一直為社會各界所關注和擔憂。 近年來,蘇州市采取了一系列保護耕地措施,嚴格堅守耕地紅線。蘇州市國土資源局耕保處的同志說:“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應運而生,其實也為耕地增加了一道保護屏障。過去,沒有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時,一些農民私下流轉農田,由于缺少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監管,不少農田在流轉過程中改變了用途,變成了建設用地,F在,有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就不一樣了,每一戶入社農戶都在監督土地的使用,任何人都不能私自改變土地用途,全市28萬戶入社農戶,是一支堅強的耕地保護隊伍。 蘇州市政府明確規定,土地股份合作社中的農地只能用于發展高效農業,保證農業用地性質不變。昆山市明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轉“三個不”,即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就是在流轉中不改變土地所有權屬性和權屬關系;不改變土地用途,就是農地流轉只能用于農業生產,不能用于非農開發和建設;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就是土地是否流轉和以何種方式流轉,完全由農民自己做主,并確保農民的土地流轉收益不受侵害。 為鼓勵土地股份合作社進行土地規模經營和耕地保護,蘇州市要求各區、縣設立耕地保護專項資金,農民將耕地流轉給合作社,除流轉費收入外,財政每年再補貼400元。蘇州市還設置規;T檻,連片種植1000畝以上,才能獲得補償。吳江市規定,只有整村水稻流轉給合作社經營,且全部實行機插秧,才能每年每畝補償300元。2011年,吳江水稻面積比上年增加了1萬多畝。張家港市對流轉出土地用于規模經營的農戶,糧食種植面積100畝以上、蔬菜種植面積30畝以上的給予每年每畝300元獎勵。 蘇州的太倉市,古有“皇帝糧倉”之稱,曾是全國產糧產棉大縣,上世紀80年代成為全國第一個小康縣。近年來,太倉市共成立了109個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入股經營的105400耕地不僅沒有減少一分,還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新增耕地2200多畝。 蘇州的常熟市,也是一個與糧食豐收相關的地名。與蘇州其他市、區一樣,常熟市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之前,由于農村從事種植業的經營收入相對較少,更多的農民流向了二、三產業,導致耕地撂荒和半撂荒的現象不斷出現,耕地的數量和質量也在逐年下降。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后,既促進了農地規模化經營,又大大提高了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常熟市古里鎮塢坵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近3年累計投入6000多萬元用于土地開發整理,共整理土地6000多畝,新增耕地面積200多畝,耕地質量也大大提高。據統計,塢坵村近三年平均稻麥單產分別達到了680公斤和425公斤。常熟市政府出臺了《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優先將省返還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等專項資金用于現代農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開發整理的積極性。 土地是農業之本,是農民祖祖輩輩安身立命之本。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利于耕地資源的長期、有效保護。張家港市農業局的工作人員說,過去不少農民雖然進城務工經商了,卻不想丟下土地,主要是怕失去土地就沒了退路。因此,他們寧可將土地拋荒、閑置,也不愿意進行流轉。如今,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完善的制度,權益有了保障,他們也放心流轉了。 56%的耕地實現了規模經營 發展現代規模農業,一個主要的瓶頸是土地資源相對分散。 通過土地入股合作經營,引導農民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改變了傳統小規模的經營方式,提高了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水平,為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找到了一條新的途徑。 通過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蘇州市56%的耕地實現了規模經營,全市高效農業面積占種養面積比重達48%。2010年,全市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82家,新增土地入股面積43.6萬畝,超過前七年發展的總和。 常熟市土地股份合作社根據土地性質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向現代規模農業發展。古里鎮塢坵村通過實施河道清理,遷移農宅,老村改造,退水還稻,拆除零星豬舍等一系列動作,打造了集中連片規模達5800畝的水稻核心區,并逐步輻射帶動周邊村,建成了“古里鎮萬畝優質稻米示范區”。合作社通過集中統一采購種子、肥藥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生產經營成本。 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9435萬元,入股農戶2417戶,入股土地面積5870畝。2009年,永聯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與江蘇農科院、揚州大學合作建立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基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自動化控制、智能化灌溉、稻麥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建設五大工程,實現田成方、路成網、河相通、路成蔭,建有集數據采集與處理、運行監視與事故報警、控制與調節、網絡與數據通信、視頻監視系統、電氣系統監測為一體的數據應用和監控管理中心,工廠化育秧中心,谷物烘干中心,農機及維修中心。 近年來,蘇州市通過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先后建成萬畝示范方14個,千畝方64個,百畝方千余個,總面積達到89.3萬畝。土地規模經營已顯現出集聚優勢和品牌效應,全市高效農業面積達160萬畝,占45%,出現了畝產上萬元甚至數萬元的高產農田。昆山市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社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形成了以10萬畝優質糧油、10萬畝特種水產、10萬畝特色果蔬為主的“一優二特”產業特色,先后建成各級各類農業示范區(基地)20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個、市級4個;累計引進農業外資項目295個,投資總額21.88億美元,注冊外資7.16億美元;內資項目163個,投資總額18.57億元。 在吳江市風光秀麗的古鎮同里,有一個由北聯、三港兩個村集中連片整治而成的科技農業示范園,1萬多畝土地,一眼望去,蔚為壯觀。這是同里鎮土地股份合作社投資開發的農業項目,今年僅水稻一熟畝純收入就比農民常規種植高出400元左右。 北聯村24組村民龐根林已經57歲,全家8口人,有15畝承包地。他告訴記者,以前種植的都是水稻、麥子、油菜等,一畝地收入100來元錢,家用主要靠空余時間外出打工。去年,他家的地全部流轉給土地股份合作社后,一年下來,畝均收益近700元,加上他常年在糧油股份合作社打工所得1.5萬元工資,經濟收入真是今非昔比。 常熟市支塘鎮共有耕地8.3萬畝,但規模經營面積相對較小。2006年下半年,支塘鎮窯鎮村27戶農戶將197畝承包田入股,率先在全市開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工作,當年農戶分得股紅每畝330元。初試取得成功后,支塘鎮全面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截至2010年底,全鎮共組建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7家,入股農戶5392戶,入股土地18700畝,實現村村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目標。 68%的農民有了土地股份收入 蘇州市以不足千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占全國近3%的經濟總量,GDP高居全國城市的第五位,但經濟的高速發展卻沒有擴大城鄉差距的鴻溝:蘇州城鄉居民的收入比連續多年在2:1的水平低位運行,遠低于全國3.33∶1的水平。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閻立是這樣解釋的:蘇州的農民有一份可靠的財產性收入,除了種田收入,或從事二三產業的工資性收入外,還有從股份合作社得來的股權收入。目前,蘇州市68%的農民擁有了土地股份收入。 蘇州市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單兵突進,而是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及農民專業合作“三大合作社”同時推進,相互滲透、影響。這也成為蘇州繼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之后,第三股正在迅速崛起的經濟力量,也標志著蘇州農民已開始走上一條“戶戶有資本、家家成股東、年年有分紅”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 蘇州市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給農業注入了活力,也給農民帶來了實惠。昆山市通過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改變了傳統農業個人單打獨斗的生產模式,有效防范了生產經營風險。昆山市規定,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收益分配保底分紅每年每畝不低于500元,保底分紅后的利潤在提取10%的公積金、10%的風險基金和10%的管理費后,按照股權進行二次分配。入社農民在獲得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的分紅之外,還能獲得工資性收入1500萬元。這種做法,不僅實現了土地、勞動力、資金的合理配置,而且拓寬了農民增收的途徑,增強了農民增收的后勁。據了解,2010年,昆山市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農民共分紅1.4億元。 蘇州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維護農民土地權益上,各地的做法都是一致的,但在方式上又是多樣的。 太倉市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主要是農民以純土地使用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采用這種形式,土地不作價,由合作社統一組織對外招商發包,所得收入按入股土地份額進行分配。在分配形式上,分為兩種:一是收益保底、盈利不分紅的優先股形式;二是既收益保底、又盈利分紅(即浮動分紅)的結合形式。在結算方式上又可分現金結算、實物折價結算及現金與實物折價相結合等形式。太倉市在已組建的109個土地股份合作社中,保底分紅最高的為每畝1400元,最低的為每畝550元,平均867.7元。雙鳳港浜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分配是每畝550公斤的稻谷價格(按當年國家收購指導價)來折算的,保證了農民的收益隨著物價指數的變化而進行調整。 2009年,江蘇省委、省政府確定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作為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蘇州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制度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推行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蘇州市在推進土地股份合作社改革中,各級政府不搞行政推動,不下硬性指標,而是通過政策扶持和經濟調節為推進改革創造條件。目前,蘇州市還在進一步總結完善這項制度。在采訪中,昆山、張家港、太倉等地國土資源部門的工作人員不約而同地對記者說,推行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并不是土地入了社就進了保險箱,就有了搖錢樹,政府有關部門還要加強引導和監管。更不能搞一刀切,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