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太倉是全國首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國家工信部正式授予太倉“中德(太倉)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稱號。這是我國唯一一家“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中德(太倉)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在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 示范區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德(太倉)中小企業工業園”, 定位為德資高端制造業的集聚區和中德中小企業的產業合作區。2015年,太倉德企總數達220家。
“現代公園城市”:一個很“小”又很“大”的城市
太倉不是大城市,但象一個公園,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如詩如畫、出入方便的田園,讓人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工業聚集城市。太倉有很多綠地(46%),不擁擠,感覺很舒服,公路兩邊不是挨挨擠擠的商鋪和住房子,而是寬闊的綠地,這在其它地方是不舍得“浪費”這么多優質土地資源的。筆者在太倉多次聽到這樣一個故事:1993年春,德國巴符州議員、全球著名彈簧生產企業克恩-里伯斯公司總裁斯坦姆博士第一次來到太倉,就被太倉安靜、清新的環境所吸引。他“試探”著在太倉投下了50萬馬克,創建了第一家德資企業——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
太倉和德國的小鎮很像,干凈、整潔,基礎設施完備,“太倉路邊那些高大的水杉樹,讓人感覺好像回到了德國的黑森林。”
太倉田園式的城市環境已成為對外開放的一張生態“名片”,如今已集聚了一大批歐美企業,并有大量的德資企業。
太倉提出建設現代田園城市,就是要打造一個既有現代城市功能、又有發達工商業,更有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既有便利的城市生活,又能享受田園之美。太倉的居民,無論居住在城區中心、副中心還是鄉村,工作與生活的條件都是現代化的,在田園的恬淡中盡享現代城市的文明與服務。
商報記者:建設現代田園城市,具體在哪些方面推進?
陸留生:具體來說,打造功能更加完善、居住更加舒適、環境更加優美的現代化田園城市,太倉將從四個方面全力推進。
第一,優化空間布局。遵循保護生態空間、保證基本農田、保障城鄉發展原則,引導經濟、人口、資源在空間上優化配置,構建“一市(太倉市)雙城(主城區、新港城)三鎮(沙溪、瀏河、璜涇)”的空間布局,交通是便捷的、農業是生態的,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如詩如畫、出入方便的田園。
第二,增強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城市高端要素集聚和輻射能力,提升綜合服務功能,改善環境,提升品質。立足長遠,全面實施第二水源地、城鎮節點間快速路、楊林塘整治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全面推進新港城和沙溪、瀏河、璜涇新鎮區以及主城區東拓等片區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競爭的硬實力,打造功能完善、產城融合、特色鮮明、聯系便捷的城市群。
第三,加速城鄉一體。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盡快形成城鄉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新格局。到2015年農用地集中規模經營面積達到90%、鎮村企業集中度達到90%、農民集中居住率達到80%左右。
第四,加強生態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產業、低碳技術,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農業生產規劃布局,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和景觀功能,形成生態良好的田園景象。深入推進城鄉環境整治,深入推進“綠色太倉”工程和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構筑人性化的慢行系統,努力改善人居環境。
“接軌上海”:太倉與上海“一衣帶水”,半個小時的車程,使兩個城市之間唇齒相依,息息相通。太倉離上海特別近,企業所需的人才、資金、物流、信息接受上海的輻射;兩個城市間往來頻繁,太倉接軌上海的步伐不斷加快。德國《對話》雜志曾評論:“太倉是中國大上海邊上最理想的德國投資領地。”
四、太倉地處長三角經濟帶的最前沿,有港口,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中國德企之鄉”
德國人素以行事嚴謹而享譽世界,試探性
從1993年第一家德資企業的試探性投資,到如今上百家德資企業聚集,太倉為何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前來投資創業?
全球最大機床廠之一的德國埃瑪克集團太倉公司總經理何皓然對這里的生活環境和投資環境情有獨鐘:“在德國,太倉被稱為德國的小南部,在這里我們感覺就像在自己的家鄉;更重要的是,這里的政府很了解企業的需求,并主動幫助我們,辦事效率很高。”
在斯坦姆博士“第一個吃螃蟹”的影響下,生產世界一流軸承的舍弗勒公司來了,生產世界先進氣(液)壓缸沖壓設備的托克斯沖壓技術公司來了,生產新型建筑緊固件系列的慧魚公司來了……太倉逐漸形成了以精密機械、汽車配件、新型建筑材料為主的特色產業集群。據介紹,前期進駐的德企90%以上實現了增資擴產。面對紛至沓來的德國客商,太倉堅持科學發展,誠信為本,精心打造投資環境。自太倉開發區創辦起,就定位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當德企在這里稍成氣候時,太倉開發區建設者們又敏銳地發現,這些德資企業具有用地少、產值高、環保好、效益高、技術含量高的特點。于是,他們把培育德資工業小區作為開發區發展的重中之重,政策上加以引導,工作上重點扶持,為德資企業營造優良的發展環境。
據介紹,落戶太倉的115家德資企業,累計用地不到2000畝,但畝均投資強度超過50萬美元。開發區呈現出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雙高”的良好局面,實現了區域的產業優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2006年被評為“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
“借梯上樓”放大資源優勢
從1993年至今,太倉開發區借梯上樓,先是把自身的資源優勢放大,構建高速公路網,拉近與上海的距離,發展自己的港口,開辟自己的航線,密切了與國際間的交流。以此為契機,開發區又在區域經濟合作的大框架下,想方設法把上海的資源優勢轉化為自己的招商強勢,放大“上海一小時經濟圈”的區位優勢,打造現代服務業的新興區。目前形成的太倉軟件園、留學生創業園和江蘇省軟件外包基地三大平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德資企業。
太倉市市委書記浦榮皋告訴記者:“只要有意向來太倉發展的德資企業,不論其規模大小,投資多少,我們都抱以真誠,盡心盡力地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善,筑巢引鳳“飛鳳投林”。太倉作為“全國專利保護重點聯系基地”的唯一縣級市,歷來重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特成立了知識產權法庭。積極鼓勵德資企業在太設立研發機構,全面提升德資企業的質量和科技創新水平。通過系統而全面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帶動越來越多的德國高科技企業來太落戶。
——中德雙向交流,德中文化相互滲透。江蘇省與德國巴符州是友好省市,雙方交流頻繁。自2008年以來,先后在德國的斯圖加特、慕尼黑、杜塞爾多夫、弗萊堡舉辦了“走進德國-太倉日”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太倉在德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在太倉,“德中同行”、啤酒節、德國企業科技成果展、中德足球友誼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德國社會生活和人文特質等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太倉文化中,促進了中德文化的相互滲透。
“雙元制”培養技術藍領
走進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的“特殊”車間,記者看到一位德國技師正在給工人現場講解技術要領。據介紹,這個車間就是太倉德資企業專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的“培訓車間”,不過它的“產品”不是機器或零部件,而是在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下“鑄造”出來的模具機械工。
太倉市市長謝鳴告訴記者,投資太倉的德資企業大多是技術密集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優秀技工。為了破解“技工荒”難題,2000年初,太倉經濟開發區與德國巴符州政府、克恩—里伯斯公司、慧魚公司及太倉職業學校合作,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與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同步的職業培訓中心——太倉德資企業專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
據太倉市教育局負責人介紹,所謂“雙元制”教育,是指由職校、企業雙方共同投入場地、設備和師資,學校負責招生、文化課教學以及專業基礎課教學;企業負責采用德國的考核和課程標準開展技能培訓的教育模式。除了這個培訓中心,太倉還有德國巴伐利亞技術工人(太倉)培訓中心,AHK—上海、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等多個“雙元制”教育培訓中心。
“‘雙元制’是我們吸引德企的‘秘密武器’,為太倉培養出了上千名技術藍領,解決了企業技術人才緊缺的難題。”謝鳴笑著說,“‘雙元制’的成功,既得益于太倉已形成的德企環境,反過來又推動了后來的德企來太倉投資。”職院、職校加上德企,構成了太倉三位一體的立體化人才培養體系。
二、超前的招商理念
多年來,太倉堅持“以商引商”的理念,先后與德國遠東投資有限公司、德國偉思管理公司、德國巴符州國際經濟合作協會、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德國工商大會北京代表處、中國-歐盟職業教育培訓項目辦公室等近10家機構建立了廣泛而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加強了與歐洲的招商投資中介機構的合作;同時通過建立與德國等海外媒體的合作,擴大和提升了太倉在歐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舍弗勒集團太倉依納軸承有限公司前任總裁克勞斯特先生,退休后還在太倉專門成立了咨詢公司,為計劃投資太倉的德資企業服務。
繼08、09年在德國成功舉辦“太倉日”及“德中同行 2008太倉周”活動的基礎上,今年5月27日太倉市政府、杜塞爾多夫工商會、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聯合舉辦了“走進德國 杜塞爾多夫太倉日”活動,進一步推動太倉和德國工商界經濟交流與合作向縱深發展,并結合太倉軟件園、留學生創業園和江蘇省軟件外包基地三大平臺,吸引更多的德資企業到太倉。
三、成功的招商實踐
太倉注重選擇投資企業一、品牌好。如慧魚、通快、克恩-里伯斯、拜耳、西門子、埃馬克、克朗斯等都是世界知名企業。 二、技術好。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專業生產汽車安全帶卷簧,產品占據世界60%的市場份額;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一直專注生產汽車發動機零配件,成為世界第二大軸承制造商;威格瑪機械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塑鋼窗成套設備企業;慧魚公司的建筑緊固件,擁有上千項國際專利技術;托克斯公司的主要產品氣液增加缸和各類沖壓設備,在同類產品的國內市場份額中占90%以上;通快公司生產的激光加工中心,是世界上最好的機床產品。 三、環保好。德企產業沒有什么污染源,同時企業很注重環保,節約能源,排放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并把德國環保標準和設備引入太倉。 四、人員素質好。眾多德國企業的落戶,吸引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來到太倉。特別是100多名留學生進入德資企業工作,為新區德資企業加快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四、優質高效的服務
長期以來,太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太倉的德資企業發展,按照國際慣例辦事,主動為德企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德商說,在太倉投資,有靜、情、親的感覺。同時,太倉為德資服務富有人情味,他們堅持兌現對德企作出的承諾。有一家德企要求填土,開發區認為填土只是把地填平,其實德方的要求是像筑路一樣結實填平,這與事先理解的不同,但既然已答應,太倉開發區寧可損失一些經濟利益,也要信守當初的承諾,最終按照德方要求去完成。德國埃瑪克集團太倉公司總經經理何皓然說“當地政府很了解我們這樣的企業需要什么,他們會主動幫助我們,而且辦事效率很高。”
五、德資的強勁發展
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太倉德資企業發展已經發生了歷史性巨變:一期投資額僅50萬馬克的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固定資產超8億元的一個規模型集團企業;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已由首期3000萬美元投資發展成為總投資4.65億美元的集團公司。
據統計,140家德企累計強度近用地約2000畝,畝均投資強度近50萬美元,畝均利稅近60萬元,人均產值超70萬元。在規模企業中,以德資為主的歐美企業僅占全區外資企業的一半,但財政貢獻卻占到了全區的90%。今年上半年,規模歐美企業平均產值近億元。如,美名格-艾羅公司注冊資本僅為700萬美元,從業人員不到90人,年產值卻超1億元,人均產值達110萬元;總投資4.65億美元的舍弗勒集團,全部建成后預計年銷售額超60億元。
在去年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太倉德資工廠依然保持較好的增幅,克朗斯機械、閥安格和愛科空調等公司保持了兩位數的增幅,充分顯示出太倉良好的投資環境。
如今,140家德資企業集聚太倉形成了精密機械加工,汽車零配件制造和新型建筑材料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群,不但推動了太倉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而且大大提升了太倉的區域競爭力。
六、完善的配套服務
今天,“AHK-上海、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正在按照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為太倉德企和周邊地區德企培養高級技術工人。今年7月,該中心首屆95名畢業生已經成為德企的“搶手”員工,為太倉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太倉“中德企業合作基地”全國專利保護重點聯系基地稱號。
眾多德企的入駐,太倉形成了“德資小區”鮮明的個性特色。面對德國酒吧、香腸店、洗衣店一一搬進太倉,太倉的“德國味”變得越來越濃。每當夜幕降臨時,市區東倉南路上的歐式酒吧一條街就變得熱鬧起來,在太倉工作的德國人聚在這里品咖啡,喝啤酒,享受閑暇時,太倉不愧為“中國德企之鄉”。此刻,太倉正在規劃建設原汁原味的“德國小區”,吸引更多的德國人和中外高技術人才聚集太倉投資發展。
七、太倉的特色發展
06年“太倉德資工業園”批準掛牌以來,太倉和德國六家公司成立了中德環保技術中心,走出了一條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保護好、貢獻能力大的特色發展道路。太倉市委書記浦榮皋表示,要精心辦好德資工業園。目前,太倉正在充分發揮“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的品牌效應和德資工業園的規模效應,努力把太倉打造成為華東地區的“德國中心”,具體包括德國中小企業集聚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培訓中心和中德經濟文化科技服務交流中心。
太倉有45萬人口,但按照中國的數量級來說,只算一個村莊。它甚至沒有自己的電話區號。
德國人的職業精神和經商文化也隨著工廠一同來到了這里。沒有任何一個歐洲以外的地方像太倉這樣德國化。
太倉了解兩國間的文化差異,知道在這里工作的很多德國人思鄉心切。不久后,一座德國中心建設成立,陸續建立的還有國際學校、面包房、飯店等。
“德國企業不需要很多員工,但他們有長期計劃,而且帶來了自己的技術。”
德國人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在太倉感覺就像在自己的家鄉,走在街上可能就會遇到市長,任何問題都可以找他商量解決辦法。”
近年來,中國大城市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特別是與德國相比,專業人員的成本優勢幾乎消失了。相比之下,太倉的環境更好。廠房的租金比上海低2/3。技工的薪水最多可比大城市低30%。
中國的大城市近年來不斷遭受基礎設施問題的困擾。夏天,當全上海的人都在開空調時,城市管理者為保障電網運行,定時對工廠實施拉閘斷電。這種問題在太倉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接軌上海
商報記者:2012年,太倉全面接軌上海,主要的定位和亮點體現在哪里?
陸留生:2012年,太倉全面接軌上海,從交通、科技、人才以及醫療等各個領域和層面進行無縫對接,這樣的接軌是全方位、深層次、強滲透的。
——交通接軌,近距離合作互惠互利。太倉在蘇州板塊中距離上海市中心最近,僅有50公里,距上海虹橋機場也只是30分鐘車程,地緣優勢凸顯。為了更好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近年太倉加強了惠民公交建設:開通了從朝陽路公交站直達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嘉定城北站的“太嘉線”,瀏河鎮直達上海軌道交通7號線美蘭湖站的城際公交線路——“滬瀏快線”。我們推出了交通“一卡通”,“一卡通”用戶享有與上海公交卡在長三角同等的刷卡優惠。同樣,上海公交卡用戶在我市市內公交線路及太嘉線刷卡消費時可享7折優惠。隨著太倉市進入上海的338省道瀏家港收費站、204國道收費站的撤除,以及滬嘉高速的免費通行,太倉與上海的交通已經完全實現了零距離對接。
——科技接軌,高起點運作同創共進。一是產學研合作數量明顯增多,有近70家太倉的企業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多家國內一流院校開展了產學研對接。簽訂了100多項技術合作、共同開發、共建聯合實驗室等產學研協議。二是緊跟太倉產業發展方向,更加注重新興產業技術創新,企業與院校在新材料、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農業現代化生產等領域開展了多形式的廣泛合作。合作雙方更加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合作項目重點集中在解決技術難題和開發新產品上。尋求與滬上高校合作的企業,也從民營企業、國有企業擴大到外資企業。三是與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共建的“6+1”國家技術轉移聯盟太倉工作站,建成了兩個院士工作站,已引進科技成果及科研項目近百項。
——人才接軌,無縫隙聯動并駕齊驅。近年來,太倉市充分倚借上海的人才優勢,柔性引進上海專家教授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充分利用太倉市科技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等載體,吸引了上海高層次人才攜帶科技成果來太倉市創新創業。截至目前共引進滬上院校教授來太倉投資創辦企業6家,注冊資金累計5100萬元,分別涉及新材料、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農業現代化生產等多個領域。
——醫療接軌,資源性共享休戚與共。在醫療方面,兩個城市的合作非常緊密與實際,深受太倉市民的歡迎。太倉市醫療保險基金結算中心與上海長海醫院簽訂了“太倉市參保人員赴上海長海醫院醫療費用實時結算協議”,建立并完善“雙向轉診”制度,實現了太倉參保人員跨省就醫實時結算“零”的突破。
——文化接軌,雙贏式互補共同繁榮。2012年11月19日,太倉市政府赴上海舉行了“創意太倉•活力家園”——太倉文化產業上海推介會,100多家企業和75家媒體共同聚焦太倉文化產業。在文化對接方面,太倉也在大膽嘗試。太倉大劇院今年9月剛建成,就請來擁有充足文化資源的東上海百老匯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市場化運作,迄今為止的17場演出,上座率都在八成以上。
中國德企之鄉
太倉近年來獲得了“中國德企之鄉”、“中國的施瓦本”等美譽,自1993年第一家德國企業——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落戶以來,已有180多家德資企業入駐太倉,項目總投資超15億美元,使太倉成為中國德資發展最好、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2008年被國家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共同授予全國第一個“中德企業合作基地”稱號,2012年4月被國家工信部授予中國首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稱號。主要特點如下:
——特色產業快速集聚,技術含量普遍較高。太倉的德資企業以精密機械加工、汽車零配件制造、新型建筑材料等三大產業為主,形成了“蘇州市精密機械特色產業基地”和“蘇州汽車零配件特色產業基地”,精密機械企業有70家,年產值超100億元;汽車零配件制造企業有35家,年產值近90億元。
——系統的“雙元制”職教,技術藍領茁壯成長。太倉德資企業專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舍弗勒中國培訓中心、德國巴伐利亞技術工人培訓中心、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等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先后成立,“雙元制”職教模式在太倉逐步發展壯大,為太倉培養出了數千名“技術藍領”,很好地滿足了德資企業對專業技術工人的需求。
擴大渠道 以商引商
眾多德資企業選擇太倉,除了太倉本身特有的區域“磁力”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超前的招商理念“以商引商”。
“太倉依靠專業協會第三方平臺,擴大德資企業的招商渠道。”近年來,太倉先后與德國遠東投資有限公司、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等近10家招商投資中介機構的合作,通過這些協會了解歐洲企業對華投資戰略和信息,牽頭到德國舉辦中國太倉日等活動推介太倉,從而使得對德招商“準確而暢通”。
如今的太倉“德國味”越來越濃。每當夜幕降臨時,太倉市區東倉南路上的歐式酒吧一條街就變得熱鬧起來,在太倉工作的德國人經常聚在這里品咖啡、喝啤酒。
金融一條街
太倉,一方面通過載體招商和“以商引商”,一方面營造優質配套服務大環境,釋放了集聚德資企業投資的大“磁場”。

租售廠房 關注婁城地產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