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橋是城廂鎮新農村25組的一條小橋,新農村很多人知道這個地方,是因為過去這里的環境臟亂,橋邊的閑置廠房中聚集了多個廢塑料回收加工作坊,廢塑料不僅堆滿了廠區,還堆到了路邊。廢塑料的粉碎、造粒等加工過程,更是對周邊環境產生了很大影響,村民反應強烈。263行動中,城廂鎮和新農村將沈家橋作為重點地塊進行了徹底整治。 從204國道葛隆檢查站北邊一條村道向西,走大約200米就能到沈家橋。這里既靠近上海,又離公路很近,并且有現成的廠房、場地,曾受到了廢塑料回收加工作坊的青睞。 記者在現場看到,以前出租給廢塑料加工作坊的兩個廠區都空著,這兩個廠區的院子都挺大,院墻邊還搭建著幾個簡易的廠房,現在廠房也空著,只剩下一些棄置的破桌椅。廠區的院子空空蕩蕩的,沒有任何東西,和整治前滿院的廢塑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新農村工作人員提供的整治前照片顯示,過去這兩個院子里都堆滿了塑料,這些塑料既有水管之類的建材,也有電線皮、塑料袋,還有各種黑色的注塑件,還有的因為用塑料布捆成了大包,不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因為廢塑料實在太多,還有不少堆出了院墻,在路邊都堆成了“小山”。 在實地察看的過程中, 一個看守廠房的老人以為記者想租廠房,問記者是做什么的,有沒有證。這位老人介紹說,廠區的水泥地面都是新鋪的,現在鎮里和村里管得嚴,不管是上海的老板,還是本地的老板,想租廠房,一是要有證;二是環保部門同意,否則就不用談了。 據新農村黨委書記何曉東介紹,以前這兩個廠區共租給了4個廢塑料加工作坊,其結果導致廢塑料在廠區甚至廠外都堆成了小“山”,更嚴重的是廢塑料加工時,產生了廢水、廢氣,還有難聞的味道,村民們意見很大,有的廢塑料桶,以前不知道裝的什么,直接粉碎、造粒,特別讓村民不放心。“263”專項行動開展后,沈家橋作為重點地塊,被列為了一個專項整治項目,鎮村兩級先對廢塑料加工作坊進行摸排,約談了廠房房東,要求房東配合整治; 同時也約談了所有的作坊老板,告知整治要求,要求他們限期搬離;限期到后,又進行了綜合執法,采取了斷水、斷電,限制車輛通行等舉措;最后由保潔公司和工程公司進行了清場。其間督促作坊主搬離廢塑料1000多噸,保潔公司和工程公司共清理出棄置廢料和垃圾400多噸,沈家橋終于換了新模樣。 大圖為整治后的沈家橋廠區,小圖為整治前的沈家橋廠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