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肢體殘疾人湯曉蘭來說,今年是特別的一年。5月,她參加了市殘聯舉辦的首期電子商務培訓班,7月,她又加入殘疾人計算機技能系列培訓班學習文本處理、數據處理等實用技能。兩輪培訓結束后,湯曉蘭報名參加殘疾人專場招聘會,并順利通過面試,成為我市某知名德企的一名前臺行政文員。 在湯曉蘭看來,自己現在的這份工作不僅工資待遇、工作環境都不錯,而且很有挑戰性,未來的發展空間也較大。“這幾年,我能感覺到,殘疾人要想找一份滿意的工作,不再是件難事。”湯曉蘭說,自己認識的殘疾人里,有人進軍電商行業,生意做得有聲有色;有人考入事業單位,工作表現格外優異;也有人和她一樣,進入企業工作,成為車間工人、CAD制圖員、產品設計人員、美術編輯等。 這些,得益于近年來我市對殘疾人精準就業模式的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 對8歲男孩小周的母親而言,今年同樣是特別的一年。患有自閉癥的小周,從上幼兒園開始,身邊就不能脫離家人的陪伴。然而,今年上半年,小周主動要求獨自上課,邁出了獨立生活的第一步。這樣的改變,發生在他進入星星益站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就讀后。作為一家致力于孤獨癥、發育遲緩、腦癱兒童康復的民營非企業資質專業機構,星星益站自去年成立以來,已接收了32名特殊兒童。該機構通過多種類的康復訓練,讓特殊兒童掌握生活、學習的基本技能,逐漸融入外面的世界。 工作機會的增加,康復服務的提升,助力殘疾人群在物質層面上融入社會。同樣重要的是,讓更多殘疾人在精神層面上融入社會。 作為去年新組建的市殘疾人藝術團的副團長,肢體殘疾人葉耀最近正一心撲在藝術團江南絲竹隊的訓練上。“我們絲竹隊的成員每周二都會集中起來,排練絲竹曲《春花秋月》,備戰本月28日舉行的市第十三屆江南絲竹演奏比賽。”葉耀說,去年的比賽中,這支江南絲竹隊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今年,隊員們的目標是爭奪第一。 “這幾年,太倉經濟社會在飛速發展,我們殘疾人群物質生活上沒有掉隊,精神生活上表現同樣出色。”葉耀說,近年來,殘疾人展示自己精神風貌的機會越來越多,除了參加江南絲竹、戲劇曲藝、聲樂、舞蹈之類的活動以外,還有不少人在體育運動、文學創作等方面表現突出。“比如愛寫作的輪椅作家李仙云,這幾年常能在報紙雜志上看到她的文字。再比如我們的殘疾人門球隊,現在經常和健全人同場競技,水平提高得很快。” 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雙雙提升后,部分殘疾人還加入了志愿者隊伍,參與服務,回饋社會。家住康樂社區的周應鋒,就是社區殘疾人志愿隊的一名成員。“社區里組織志愿服務,只要我有空,肯定會參加,幫其他居民修修小電器、磨磨剪刀。”周應鋒說,能奉獻一份力量,服務他人,是一件讓自己打心底高興和自豪的事。“這幾年,主動參加志愿服務的殘疾人一直在增加,不說別的,大家互相幫助,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嘛。” |